产品分类
您现在的位置: > 最给力利来老牌网站 m.lilai838.com > 一优游注册登录不属意就酿成“粉丝”……App里的这些成立有玄机

一优游注册登录不属意就酿成“粉丝”……App里的这些成立有玄机

时间:2023-04-14 12:17 来源:未知 作者:admin 点击:

  “我打开微博App时,时不时会出现提示页面,要求我勾选感兴趣的话题、关注平台推荐的博主,如果不特意取消勾选,就会莫名其妙变成这些博主的粉丝,不胜其扰。”有粉丝向上海辟谣平台反映该现象,认为涉嫌强制关注。

  调查发现,向用户推送关注信息、默认成为粉丝等,正成为“个性化推荐”的“暗模式”,这些操作很可能威胁个人信息安全。

  除了推荐关注内容和博主外,微博App还会出现弹窗,要求用户接受通知,默认为“去开启”

  针对粉丝提出的“微博App推荐关注”情况,上海辟谣平台调查发现,并非所有微博用户都有类似遭遇,“推荐关注”页面的出现与用户使用的手机、操作系统关联也不大。经过对微博App各功能的仔细调用,记者找到了原因:在App的“消息”频道中,设有“关注推荐”项目,“接收关注推荐动态”“多人关注推荐”“好友推荐”“用户关注”等均默认打开。如果用户未选择关闭,就可能在打开微博App时,被平台推送关注信息。

  除了“关注推荐”外,App还默认打开了“内容资讯”“直播”等内容的接收动态,并且无法直接取消,只有连续打开两个页面,才能找到关闭按钮。

  部分用户认为,以上关闭个性化推荐的流程较为复杂,而且关闭入口隐藏得很深。可业内人士提醒:“与很多App相比,这还不算复杂。”

  例如,上海市消保委曾就“如何关闭微信个性化广告”进行调查,发现要经过差不多10个步骤,部份设置还藏在微信的《隐私保护指引》中,用户很难发现。

  目前,微信已经对此进行简化,并通过“腾讯安全中心”的官方小程序予以公示。不过,从公示内容看,仍旧要经过5个步骤才能关闭“个性化广告”。

  这还不是流程最多的App。上海市消保委在2022年6月至12月,又对百度、B站、抖音、小红书、微信、美团、微博、淘宝、今日头条、京东等10款App进行调查,发现微信视频号个性化服务和京东个性化广告推荐的关闭操作仍较复杂,都需要7步。

  至于上海辟谣平台调查的“推荐关注”现象,则被指出这是个性化广告的另一种形式,叫“暗模式(Dark Pattern)”。顾名思义,隐蔽性更强。

  “暗模式是指通过功能界面设置,引导用户作出无意识、非自愿且可能不利的决定优游注册登录。相较于个性化推荐开启时的一键式便捷操作,关闭时步骤却冗余繁琐。或者通过消极语句,比如‘关闭后可能影响您的浏览体验’等,引导用户保持开启设置。”德恒上海律师事务所上海办公室合伙人高亚平解释。

  并非只有信息骚扰等问题,因为“个性化”背后,涉及App对个人信息的收集和分析。

  简单来说,“个性化”推荐会对用户输入内容、浏览主题、浏览时长等进行收集和分析,继而给出内容推荐。今年的央视3·15晚会也曝光了部分非法App(美曰其名“破解版”),它们在运行时,会偷走用户手机里的个人信息、监听通话情况等。

  这些个人信息与隐私有关,一旦泄漏,后果非常严重:轻则接到骚扰电话优游注册登录,重则可能会遭遇电信诈骗、敲诈勒索等,导致人身财产安全受到侵害。

  事实上,根据个人信息保护法,App、小程序等各种应用若要收集用户个人信息,应当明示,“基于个人同意处理个人信息的,该同意应当由个人在充分知情的前提下自愿、明确作出优游注册登录。法律、行政法规规定处理个人信息应当取得个人单独同意或书面同意的,从其规定。”可见,个人信息保护法确立了“告知-知情-同意”的个人信息处理规则。

  不过,在实际生活中,大部分“个性化推荐”所涉及的个人信息收集和处理“告知”往往隐藏在App等应用软件的“用户说明”“服务协议”“隐私条款”等预设条款中。这些文件洋洋洒洒几千甚至上万字,用户一不当心,就会忽视——有媒体统计了微信、抖音、淘宝、百度、支付宝、快手、QQ、今日头条等15款常用App的“服务协议”“隐私政策”等,发现平均字数2.7万,最短的也有5000字。

  而且从实际看,这些文字都是默认条款,即便用户不赞同其中部分条款,也只有“同意-使用App”或“不同意-不能使用App”这两个选择,在使用App前都无法进行个性化选择,只有先默认同意,才能通过App设置取消个性化推荐。总之,用户很被动。

  基于此,消保组织和业内人士都呼吁,保护用户隐私应当更进一步,推广“明确告知”“一键取消”。

  上海市消保委提出,各大平台要从被动、事后应对监管到主动、事前“将合规融入设计”,共建信息时代的信任生态。

  高亚平表示,应用软件的“暗模式”并非新鲜事物,部分欧美国家已通过立法、执法等手段进行规制。我国反不正当竞争法征求意见稿也明确提出“暗模式”的规制专条,有望通过立法叫停这种形式。

  调查发现,App违法违规收集个人信息或窃取信息主要有两种途径:一是在收集前未予明示,或利用文字游戏诱导用户同意。二是通过正常渠道收集了用户信息,但是超范围使用,给用户隐私和利益带来潜在风险和危害。

  在安装App等应用时,仔细阅读其数据收集请求,根据个人情况选择是否提供。而且在提供信息时,要遵循“供所必需”的原则,不提供超出业务需求之外的信息。

  在使用中若发现App的“个性化推荐”存在骚扰现象,可通过App的设置栏目进行排查,关闭不必要的信息收集及推送服务。

  若有条件,也可使用正规的监测工具来检查哪些App在后台频繁运行。如果发现有隐私数据被恶意收集或滥用的情况,要及时保存证据,向有关部门举报维权。